前几年的行政体制改革把气象防雷检测推到了风口浪尖,三番五次的高层政令最终迫使气象系统退出了对防雷行业的绝对监管,结束了防雷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辉煌历程。有人评论,气象防雷的改革结果,是行业市场化的重要跨越,但从企业的角度看,行政干预的减弱,也可能导致某些业务的减少,比如,一些原本就无关紧要的场所,过去靠红头文件可以做成防雷工程,将来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所以,最近这几年的中国防雷业界有两个词最炙手可热:转型升级、防雷检测。前者似愿景展望,实际上是基于对防雷市场的失落转而谋求其他生财之道的冠冕之词;后者则是许多防雷从业者基于过去各地气象部门在防雷检测业务上的丰厚收益所释放出来的市场机会而产生的期待。从事防雷检测,难度不在于技术和设备,而在于资质,资质证就是入场券,就是门槛。以前除了气象局所属机构拥有防雷检测资格,只有极少数民营企业声称拿到了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证,他们是行业羡慕的对象,随时都有公司前去咨询能否合作、可否挂靠。
防雷设备检测市场似乎很大、很容易,投资小,收益好。
对于大多数从业者来讲,“防雷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而“转型升级”又不能一步到位,或暂无清晰方向,“防雷检测”确是一线希望。现在看来,河江海防雷检测的门槛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可是,防雷检测真有想象中的那么诱人吗?防雷检测市场到底有多大?
根据最新消息,中国气象局行政审批平台(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显示,全国防雷检测资质认定结果公示单位个数已达1774个。报道中没有明确其中的甲级、乙级资质的比例。如果加上这些资质单位衍生出来的分支机构,全国大大小小的防雷检测机构可能有两千家左右。目前,防雷市场没有一个比较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数据多多少少带有对市场前景“高推圣境”的主观倾向,需理性看待。随着从业者的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出现了很多恶性的竞争,主要表现在:
1.无资质、超资质作业;
2.无视市场规范,随意降低检测收费;
3.出具虚假报告;
4.检测人员技术专业程度良莠不齐;
5.部分区域市场未完全放开,垄断依然存在。
造成上述种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1.防雷行业市场从业门槛降低,从业者增多;
2.检测技术和手段单一,没有很好地与其他检测项目(如电气检测、消防检测等)融合,形成多层次的营销方式,导致利润空间较小;
3.从业者对市场的判断过于理想,短期行为较多。
未来防雷设备检测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市场在逐渐开放的同时,会逐渐规范,目前国建正在建设“全国防雷装置检测单位信用信息系统”,2017年12月20日“全国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已建立,各地气象主管部门会加强监管力度。与此同时,住建委也会出台防雷工程及防雷检测管理规范,并与气象主管部门采取联动执法;各地民间组织的防雷检测协会也应建立协调机制。
(二)随着智能化、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未来会逐渐形成智能化防雷检测,并且会集成到动环监测系统中,具有研发优势的企业在未来十年内会占领市场;
(三)随着检测市场相关临近行业的发展,例如消防检测、建筑工程检测等,能够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企业会胜出;
(四)能够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综合解决方案的会胜出。
综上,防雷工程及防雷检测市场会逐渐规范,检测技术手段也会逐渐提高,未来能够从“单一防雷工程商和检测商”转为“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服务商”能够适应市场变化和客户的需求。这对防雷检测企业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